闲聊魏、魏国和魏风
秋雨
魏国是西周时期建立的一个诸侯国,册封地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北一带,始祖是姬昌第十五子毕公高。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,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。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,其后裔沦为平民。毕万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,受到重用,晋升为大夫。公元前661年,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,并把魏地封给毕万,毕万成为战国时代魏国先祖。
公元前636年,毕万之孙魏犨因为随公子重耳出亡有功,晋文公重耳继位后,令魏犨承袭魏氏的封爵,列为大夫,治所在魏邑(魏县)。公元前453年,晋知伯 (荀瑶)率韩魏之师围攻赵氏基地晋阳(太原),三年不能攻克,赵无恤遂策反魏恒子和韩康子两家,反攻知伯,杀之并分其地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局面形成。公元前445年,魏斯继位,自称诸侯,史称魏文侯,为了变法图强,称雄图霸,建都安邑,修筑礼贤台,招贤纳士,励精图治,率先称雄七国,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。公元430年,魏文侯把都城迁到安邑,也就是今河北省魏县。
公元前403年,魏文侯魏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,创立了魏国,都于今山西省夏县。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,属战国七雄之一。自公元前403年立国,至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,一共经历了179年,领土大约包括今山西南部、河南北部和陕西、河北的部分地区,西邻秦国,东隔淮水、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,西南与韩国、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,北面则有赵国。公元前361年,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,也就是今河南开封,到大梁后,魏国也称梁国。
1.《葛屦》,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个贵族家的侍女,脚上穿着葛藤编织的烂鞋,并用绳捆扎着,她穿着这样的鞋,行走在漫天寒霜里。然而这位可怜的侍女,却用一双骨瘦如柴的小手,忍着寒冷在为富人做衣裳。而那位所谓好人的富人,穿上新衣悠然自得,先富起来变得不良善,毫无怜悯之心,更不要说帮助穷人了!
2.《汾沮洳》,在汾河岸边挖野菜的小伙子,英俊美貌,和那些王公贵族身边的官吏相比,有着很大的不同。劳动者的审美观有别于达官贵胄,有着本质的天壤之别,农家少女不羡慕高官厚禄,不嫌贫爱富,多么可贵的朴素品质!
3.《园有桃》,这是一首忧国忧民抒怀诗。诗人在果实累累的园里徘徊低吟,反复抒发内心的忧伤情怀。园子里的枣树结果了,鲜红甜美,随手可以摘来吃,但诗人却没有心思品尝这些美味甜果,他心里充满了忧伤。诗人内心的痛苦忧伤,又有谁能够理解呢?
4.《陟岵》,这是一首征夫思亲怀乡的诗歌。远在他乡服役的游子想念父母兄弟,登上他乡的高山,眺望远在故乡的亲人。仿佛像是在梦中,他听到了故乡亲人盼归的呼唤,并要他自己保重,甚至直言不讳,说到不能身死异乡,可见诗中征夫内心多么痛苦。此情此景,莫不使在外漂泊有家难回的游子心灵共振,为之落泪!
5.《十亩之间》,朱熹认为是因政乱国危,贤者思与其友归于农圃,故其词如此。有别于朱熹的看法,这首诗好似一幅采桑女结伴乐归图。十亩桑园里,一群年轻漂亮的姑娘在采桑叶,说说笑笑,打打闹闹,然后呼朋唤友,挎着篮子,背上箩筐,快乐回家。读着这首诗歌,仿佛听到了一群采桑女的欢歌笑语,犹如看到了鲜花开遍的田野,隐隐闻到了随风飘来的桑园清香。
6.《伐檀》,有人解为君子志在自食其力,其实这是一首控诉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歌。古时候伐木者均是奴隶,奴隶们用力砍树的声音从林中传出,未见其人,已闻其声,劳苦情景跃然纸上。奴隶们把砍下来的木头放在河边,看到河水清澈,微风吹过荡起涟漪,由此引发感叹。奴隶们如此劳苦,奴隶主不种也不收,凭什么衣食无忧?凭什么住在高楼大厦?原来贵族大老爷们都是吃白饭的寄生虫!
7.《硕鼠》,这是对鼠辈们的控诉。追求幸福安乐,这是人类自古至今的理想,然而鼠辈们总在搞破坏,使得世间没有了一方净土。诗人想要去往没有鼠辈们的快乐王国,可是快乐王国在哪里呢?可以预言,人类的乐土想要建在哪里,鼠辈的乐土也就一定会建在哪里。这首诗歌对后世影响颇大,晋代的“竹林七子”归隐淇奥竹林,陶渊明归去田园并写出《桃花源记》,清代郑板桥称病辞官等,都有这首诗的影子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