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支年的推算方法
秋雨
昨天在《黎阳古城九坊连珠上的文化》中涉及到天干地支,谈到了干支年,恰有一篇《史上最全的文学常识》出自“现代美文”网,里面介绍了干支年的推算,也许是文字表述出错,比照着无法推算出干支年。于是有朋友问笔者,要求重新介绍干支年的推算方法,笔者也就应朋友的要求,就这一话题说上几句。
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称为十天干,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称为十二地支,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,组成了天干地支纪法。天干地支在华夏古代主要用于纪日,此外还曾用来纪月、纪年、纪时等。天干地支是古人为了历法方便做六十进位而设出的符号,天干地支的存在,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。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,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,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,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,或者是中华夏代的创作,是十二进制的计数方法。
天干地支历法中的干支年,每个干支为一年,六十个干支后,又从头算起,周而复始,循环不息,由甲子开始,满六十年称一甲子或一花甲子,称为干支纪年法。我们知道,公元元年是西汉平帝元始元年,那一年的干支年为辛酉年。因此,我们将天干地支进行如下排序:
公元前
天干:1庚、2己、3戊、4丁、5丙、6乙、7甲、8癸、9壬、10辛。
地支:1申、2未、3午、4巳、5辰、6卯、7寅、6丑、9子、10亥、11戌、12酉。
公元后
天干:1辛、2壬、3癸、4甲、5乙、6丙、7丁、8戊、9己、10庚。
地支:1酉、2戌、3亥、4子、5丑、6寅、7卯、8辰、9巳、10午、11未、12申。
天干用公元纪年除以10,利用所得余数在天干公元前后的排序中查找天干,余数为0对应着排序中的10 ;地支用公元纪年除以12,利用所得余数在地支公元前后的排序中查找地支,余数为0对应着排序中的12 。
例如:
1.秦始于公元前221年。221除以10余数为1,余数1在公元前的天干排序中为庚;221除以12余数为5,余数5在公元前的地支排序中为辰。故公元前221年的干支年为庚辰年。
2. 西汉始于公元前206年。206除以10余数为6,余数6在公元前的天干排序中为乙;206除以12余数为2,余数2在公元前的地支排序中为未。故公元前206年的干支年为乙未年。
3.东汉始于公元25年。25除以10余数为5,余数5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为乙;25除以12余数为1,余数1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为酉。故公元25年的干支年为乙酉年。
4.西晋始于公元265年。265除以10余数为5,余数5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为乙;265除以12余数为1,余数1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为酉。故公元265年的干支年为乙酉年。
5.隋朝始于公元581年。581除以10余数为1,余数1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为辛;581除以12余数为5,余数5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为丑。故公元581年的干支年为辛丑年。
6.唐朝始于公元618年。618除以10余数为8,余数8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为戊;618除以12余数为6,余数6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为寅。故公元618年的干支年为戊寅年。
7.北宋始于公元960年。960除以10余数为0,余数0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对应10,为庚;960除以12余数为0,余数0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对应12,为申。故公元960年的干支年为庚申年。
8.南宋始于公元1127年。1127除以10余数为7,余数7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为丁;1127除以12余数为11,余数11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为未。故公元1127年的干支年为丁未年。
9.明朝始于公元1368年。1368除以10余数为8,余数8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为戊;1368除以12余数为0,余数0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对应12,为申。故公元1368年的干支年为戊申年。
10.清朝始于公元1616年。1616除以10余数为6,余数6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为丙;1616除以12余数为8,余数8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为辰。故公元1127年的干支年为丙辰年。
11.中华民国始于公元1912年。1912除以10余数为2,余数2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为壬;1912除以12余数为4,余数4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为子。故公元1912年的干支年为壬子年。
12.中华人民共和国始于公元1949年。1949除以10余数为9,余数9在公元后的天干排序中为己;1949除以12余数为5,余数5在公元后的地支排序中为丑。故公元1949年的干支年为己丑年。
评论